天地之道,一气周流,化育万物。《黄帝内经》承上古圣贤之智,立五运六气之宏纲,将一年时序精密划分为六步主气,与二十四节气相契相合,如环无端,演绎着天道运行与生命节律的永恒交响。此乃纯粹中华古医学之精髓,不杂西学,唯遵经旨,详论如下:
一、六气本源:天道运行之常序
《素问·六微旨大论》明言:“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此即主气六步恒定之序:厥阴风木 → 少阴君火 → 少阳相火 → 太阴湿土 → 阳明燥金 → 太阳寒水。此六气,非指异常之邪气,实为天地四时常态之正气,依五行相生之序(木生火→火分君相→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周而复始,主宰一岁之常候。六步主气各主六十日又八十七刻半,合三百六十五日又二十五刻,正应周天之数。
二、节气为阶:时空流转之刻度
二十四节气,乃先祖仰观天文、俯察地理所定,精确标定太阳周年视运动轨迹于黄道之二十四个特定位置。《素问·六节藏象论》云:“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此“气”即节气。一年分四时(季),每时含六个节气,共成二十四节气,成为度量六气流转的天然标尺。
三、六气配节气:天道人时之精密耦合
六步主气与二十四节气的配合,严格遵循《内经》法度,以“四立”(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时之始基,以“二分二至”(春分、秋分、夏至、冬至)为天地气化之枢纽,精密划分如下:
1、 初之气:厥阴风木
o 所主时段:大寒 → 立春 → 雨水 → 惊蛰(含四个节气)。
o 起始点:大寒(约公历1月20日前后)。
o 经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 此时阳气始萌,于地中升发,然寒气未尽退,故风气当令。风性主动,善行数变,通于东方,应于春季(虽始于大寒,实为春气之先兆),在脏为肝。
o 气化特征:寒气渐消,温暖之气自下而升,万物始生,草木萌动。风木之气疏泄条达,催发生机。
o 人应之常:气血始由内敛转向外达,肝气始舒,筋脉渐活。
o 人应之病:若风木过亢或不及,易致肝气郁滞或升发太过,多见眩晕、胁痛、肢体抽搐、情志抑郁或易怒、外感风邪(伤风)等证。《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o 调摄要点:顺应生发之气,夜卧早起(待日出后),广步于庭,披发缓形,以使志生。情志宜舒畅,戒怒郁。饮食宜辛散微温(如芽菜、葱、韭)以助生发,忌过食酸敛。可习导引之术以疏肝理气。
2、 二之气:少阴君火
o 所主时段:春分 → 清明 → 谷雨 → 立夏(含四个节气)。
o 起始点:春分(约公历3月20日前后)。
o 经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二之气,阳气布,风乃行,春气以正,万物应荣。” 此乃一年中温暖祥和之气,如君主之德,光明普照,温煦而不酷烈。应于南方,在脏为心。
o 气化特征:阳气敷布,春风和煦,万物繁荣滋长。君火主神明,主温煦。
o 人应之常:气血畅达,心神清明,生机勃发。
o 人应之病:若君火过亢(实火)则心火亢盛,见心烦失眠、口舌生疮、面赤;君火不足(虚寒)则心阳不振,见心悸怔忡、畏寒肢冷、精神萎靡。温热病邪亦易在此气萌动。《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心)。”
o 调摄要点:继续夜卧早起,畅达情志,戒大喜大悲扰动心神。饮食宜清淡甘润(如新鲜蔬果、莲子、百合),少食肥甘厚腻助热之物。可习静坐、调息以宁心安神。注意“春捂”以防倒春寒伤阳。
3、三之气:少阳相火
o 所主时段:小满 → 芒种 → 夏至 → 小暑(含四个节气)。
o 起始点:小满(约公历5月21日前后)。
o 经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三之气,天政布,炎暑至,少阳临上。” 此为暑热之气,如宰相之职,主运化流行,其性炎上、主动。相火代君火行令,主司气化流行。应于暑夏,在腑为三焦(亦有言与胆腑相关)。
o 气化特征:天气炎热,暑气盛行,雷雨增多,万物生长达到极盛。相火主腐熟运化,推动全身气机水火升降。
o 人应之常:阳气外张,腠理开泄,汗出散热,新陈代谢旺盛。
o 人应之病:最易感暑热之邪,见发热、烦渴、大汗、乏力(中暑);或相火妄动,见口苦咽干、目赤耳鸣、失眠多梦;或暑多夹湿,见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胸闷呕恶、泄泻(暑湿)。《素问·热论》:“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
o 调摄要点:夜卧早起(可稍晚于春),顺应昼长。避免烈日暴晒及高温劳作,防暑降温。情志宜恬淡宁静,戒烦躁。饮食宜甘淡、清凉、易消化(如绿豆、冬瓜、西瓜、荷叶),多饮水,少食辛辣燥热油腻。可适度游泳或于清凉处纳凉。注意养护津液。
4、 四之气:太阴湿土
a) 所主时段:大暑 → 立秋 → 处暑 → 白露(含四个节气)。
b) 起始点:大暑(约公历7月23日前后)。
c) 经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四之气,溽暑湿热相薄,争于左之上。” 此时主司之气为湿土。暑热之余威未退,降雨集中,天地间湿热氤氲交蒸。应于中央长夏,在脏为脾。
d) 气化特征:气候闷热潮湿,雨水充沛,万物华实,谷物灌浆。湿性重浊、粘滞、趋下。
e) 人应之常:脾胃运化水谷精微功能旺盛。
f) 人应之病:最易感湿邪。外湿困表,见头重如裹、身重酸楚;湿困脾胃,见脘腹胀满、纳呆、口粘、便溏;湿热蕴结,见黄疸、湿疹、带下等。脾为湿困,运化失司,百病由生。《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g) 调摄要点:居处宜干燥通风,避免久居湿地、涉水淋雨。饮食宜清淡芳香化湿(如薏米、赤小豆、冬瓜、藿香、佩兰)、健脾利湿(如山药、莲子、扁豆),忌过食生冷瓜果、肥甘厚味、滋腻碍脾之物。情志宜豁达,防思虑伤脾。可适度运动排汗祛湿,但忌大汗伤阳。
5、五之气:阳明燥金
h) 所主时段:秋分 → 寒露 → 霜降 → 立冬(含四个节气)。
i) 起始点:秋分(约公历9月23日前后)。
j) 经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五之气,惨令已行,寒露下,霜乃早降。” 主司之气为燥金。暑湿尽退,天气转凉,雨水减少,一派肃杀、收敛、清朗之象。应于西方秋季,在脏为肺,在腑为大肠。
k) 气化特征:秋风劲急,空气干燥,草木黄落,万物收敛。燥性干涩,易伤津液。
l) 人应之常:阳气开始内收,肺气清肃下降,津液布散。
m) 人应之病:最易感燥邪。温燥(初秋兼热)见发热微恶寒、干咳少痰、鼻咽干燥、皮肤皲裂;凉燥(深秋兼寒)见恶寒重发热轻、无汗、咳嗽痰稀、口干咽燥。肺失清肃则咳喘;大肠津亏则便秘。《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燥胜则干。”
n) 调摄要点:早卧早起(与鸡俱兴)。注意保暖,尤其护住口鼻、项背。情志宜安宁收敛,戒悲忧伤肺。饮食宜滋阴润燥(如梨、百合、银耳、芝麻、蜂蜜)、酸甘化阴(如乌梅、山楂),少食辛辣香燥发散之物(如姜、蒜、辣椒、花椒)。多饮温水。可习吐纳导引以润肺。
6、 终之气:太阳寒水
a) 所主时段:小雪 → 大雪 → 冬至 → 小寒(含四个节气)。
b) 起始点:小雪(约公历11月22日前后)。
c) 经旨:《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终之气,寒大举,湿大化…寒气数举,则霿雾翳。” 主司之气为寒水。阴气极盛,寒气凛冽,冰天雪地,万物闭藏。应于北方冬季,在脏为肾。
d) 气化特征:天寒地冻,水冰地坼,阳气深伏于地下。寒性凝滞、收引、易伤阳气。
e) 人应之常:阳气内藏,气血趋向于里,腠理致密,肾精封藏。
f) 人应之病:最易感寒邪。寒伤肌表(伤寒)见恶寒发热、无汗、头身疼痛;寒伤脾胃见脘腹冷痛、呕吐泄泻;寒凝经脉见关节冷痛、屈伸不利;寒伤肾阳见畏寒肢冷、腰膝酸软、夜尿频多、阳痿早泄。《素问·举痛论》:“寒气入经而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
g) 调摄要点:早卧晚起(必待日光),去寒就温。情志宜内守伏藏,如有所得。饮食宜温补(如羊肉、牛肉、韭菜、核桃、桂圆)、血肉有情之品填精(如海参、牡蛎),适当咸味入肾,忌生冷寒凉。注意足、背、腰腹保暖。可习导引如八段锦、太极拳,微微汗出即可,忌大汗泄阳。房事宜节。
四、六气承制:生克胜复之平衡
六气虽分主六步,然其运行并非孤立,其间蕴含着精妙的五行生克制化关系:
相生承制:如厥阴风木(木)生少阴君火(火),君火(火)生太阴湿土(土),湿土(土)生阳明燥金(金),燥金(金)生太阳寒水(水),寒水(水)复生厥阴风木(木),循环相生,保证气化之延续。同时,相生亦隐含承制,如土能制水(堤防),防寒水泛滥。相克平衡:木克土(风能胜湿),土克水(堤防制水),水克火(寒能胜热),火克金(热能熔金),金克木(金伐木)。此克制之力,防止任何一气过亢为害,维持整体平衡。如三之气少阳相火(火)炎上,需赖四之气太阴湿土(土)之气来制约其过度炎热(火生土,但土亦能耗火)。胜复之机:《素问·至真要大论》详论“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若某一气过亢(胜气),则克己之气(如木过胜则金来克之)或其子气(如木过胜则木生之火气来复克金)必会兴起而报复之,以恢复平衡。此乃天道自我调节之妙机。五、节气与六气:天人相应之纲纪
二十四节气作为精准的时间节点,不仅是农事活动的指南,更是古人把握六气转换、体察天人之应的关键坐标:
四立二分二至为枢机:立春(木气始盛)、立夏(火气始盛)、立秋(金气始盛)、立冬(水气始盛)标志四时之始,亦暗合五行气之始旺。春分、秋分阴阳平分,昼夜均等;夏至阳极一阴生,冬至阴极一阳生,乃阴阳气化之转折点,对六气转换影响至深。六步主气之起始点(大寒、春分、小满、大暑、秋分、小雪)虽非皆在“八节”,然皆与阴阳消长之关键期紧密相连。节气物候为气化之征:每一节气皆有特定物候(如惊蛰“桃始华”、清明“桐始华”、小满“苦菜秀”、芒种“螳螂生”、白露“鸿雁来”、霜降“草木黄落”、大雪“鹖鴠不鸣”等),此乃天地气化作用于万物的直观显现,是古人判断六气盛衰、是否“至而至”、“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太过”的重要依据(《素问·六微旨大论》)。顺时调摄之圭臬:深刻理解每一节气所对应的主气特征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如春分后君火主令需防心火、秋分后燥金主令需防肺燥),是《内经》“法于阴阳”、“合于术数”、“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等养生原则得以具体落实的基础。知节气则知气运,知气运则可预知天地之变、万物之应、人身之常与病,从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饮食起居、情志劳逸、针灸用药皆有所本。结语
一年六气之轮转,以厥阴风木肇始,太阳寒水终藏,依五行相生之序,循二十四节气之阶,如天行健,周流不息。《黄帝内经》以此构建了恢弘精微的时空医学模型,将天道运行、地气变迁、物候更迭、人体生理病理、疾病防治法则熔铸于一炉。六气配节气,非机械划分,实乃揭示气化流行之节律、阴阳升降之玄机、万物生杀之时序。明乎此,则知“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之真谛,方能“提挈天地,把握阴阳”,于养生则顺天应时以尽天年,于疗疾则审察气运以调虚实。此乃古圣先贤“天人合一”思想在医学领域登峰造极之体现,其智慧光芒,穿越千载,永昭后世医者。学者当潜心体悟,遵经旨而明气化,方得古中医之真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券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