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心飞扬
编辑|t
1942年的东线战场,德国步兵连长正在为自己手中的50毫米直击炮感到焦虑:“这么贵,怎么用起来还这么不顶用?”没多久,80毫米中型直击炮就成功替代了它,成为了连队的新宠,迅速融入到战斗中,展现出非凡的火力支援效果。然而,德国的野心从未停止,除了不断优化已有装备,他们还在不断探索创新,锁定了苏联的重型直击炮作为挑战目标。德军从原型设计到不断创新,几乎不知疲倦地推陈出新,勇于挑战极限。然而,单靠精密设计和创新,依然无法弥补在数量上的巨大劣势。
展开剩余82%那么,究竟是“精巧”的德国直击炮更实用,还是“数量多、火力强”的苏联策略占据优势呢?
回到1940年的西欧战场,德军正在一片郁郁葱葱的树林边缘布置攻势。一个步兵班正围绕着一门50毫米迫击炮忙得热火朝天。班长急促地喊道:“炮弹快装好,瞄准敌方壕沟!”看似短小的炮管毫不起眼,但这一发炮弹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准确地击中了目标区域,顿时爆发出耀眼的火光。然而,欣喜的时刻并没有持续太久,敌军阵地上的重机枪立刻回击,几名士兵惊慌失措地躲避着,口中不断咒骂:“这玩意儿不顶用啊,射程太短,稍微不小心命都搭进去了!”
这就是德国的36式50毫米迫击炮——一个小巧却颇受争议的武器。它由德国莱茵金属公司于1934年研发,原本是为步兵连提供便捷、灵活的火力支援。然而,这款迫击炮有着一系列无法忽视的问题。它的射程仅为500米,常常让炮组被困在敌人的火力范围内;面对重火力的掩体,根本无法提供有效支援。而且,迫击炮的造价并不低,复杂的工艺使得它的生产成本十分高昂,制造过程繁琐,生产效率低。更严重的是,它的炮弹引信十分敏感,经常发生炮弹落地不爆炸,甚至误伤己方的情况,尤其是在恶劣的天气条件下,它几乎无法使用,成为了德军士兵眼中既危险又不实用的装备。尽管它原本的设计初衷是为步兵提供近距离火力支持,但在实际使用中,它并未达到预期效果。
于是,到了1941年,德军高层果断决定停止生产36式50毫米迫击炮,将生产资源转向射程更远、威力更强的中型迫击炮。随后,34式80毫米迫击炮应运而生,成为德军火力支援中的“王牌武器”。
34式80毫米迫击炮自1934年投产以来,凭借其超强的作战能力,迅速成为步兵营的标准装备。这款迫击炮不仅能发射高爆破片弹,轻松摧毁敌方轻型掩体,甚至能打击更远的目标。它的射程长达2.4公里,为德军提供了极大的战术优势,极大提高了战场上的机动性与威胁感。80毫米口径在威力和便携性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即便是在泥泞的天气或恶劣的作战环境中,它依然能够稳定发射,成为德军士兵们口中誉为“万能武器”的存在。
这种迫击炮的设计也堪称精妙,它采用了可拆卸的结构,三名士兵就能迅速协同作业,快速投入战斗。而且,德军甚至为伞兵部队专门设计了短管版本,使得它能适应空降作战的特殊需求。1943年的库尔斯克战役中,一批德军炮兵利用34式迫击炮封锁了苏军一个排的冲锋路线,精准的火力压制迫使敌军不得不撤回掩体,争取了宝贵的反击时间。
至此,德军的这种中型迫击炮共生产了超过7万门,成为德军战场上不可或缺的重要武器之一。如果说80毫米迫击炮是德军士兵的可靠战友,那么120毫米重迫击炮就是他们眼中的“火力之王”。
42式120毫米重迫击炮直接借鉴了苏联PM-38的设计,但德国人向来以精密的改进著称,于是这款“仿制品”在性能上进行了进一步提升。每一枚重达15.8千克的炮弹,最大射程超过6公里,使它成为步兵团的重要火力支援工具。它的威力巨大,一枚炮弹落地后,爆炸的冲击波能让几百米内的敌军阵地化为废墟。然而,这款武器也存在一些无法忽视的缺点,特别是高昂的制造成本。由于其精密的制造工艺,42式120毫米重迫击炮的产量始终处于低位,二战期间,德国仅生产了不到9000门,而苏联则生产了近48,000门同类武器,数量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
这些限量生产的重迫击炮大多被分配给精锐部队,如党卫队“霍恩施陶芬”装甲师。尽管这些部队的士兵拥有较高的操作水平,并且能灵活根据不同战场条件调整战术,但有限的数量始终无法在战场上形成压倒性优势。德国的高精度武器固然强大,但面对苏联“工业化量产”的优势,火力的不足使得德军经常处于被动的局面。
苏联在生产迫击炮方面选择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路线,从50毫米的轻迫击炮到100毫米以上的重型炮,他们共生产了超过80万门迫击炮,是德国的8倍之多。而且,苏军通常通过“堆炮”策略增强火力,他们的步兵营除了配备标准的迫击炮外,团级炮兵甚至会随时支援,确保火力压制的持续性和强度。
而德国的中型迫击炮尽管性能优越,但在兵力和火力数量上却屡屡吃亏。即使是威力巨大的42式重迫击炮,也无法单独与苏军的火力覆盖抗衡。在库尔斯克会战中,苏军凭借数量庞大的迫击炮系统,连续三天轰击德军阵地,几乎使得德军失去了有效防线。这一战役再次证明了火力数量在战场上的决定性作用。
德国从50毫米到120毫米迫击炮的进化,反映了武器设计与实际需求之间的复杂关系。虽然德军的设计思想展现了出色的战术理念,但与苏联“多而强”的火力策略相比,依然处于劣势。无论是“小而精”的德国武器,还是“多而强”的苏联策略,最终目的只有一个——胜利。而这场战火纷飞的较量,至今在军事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发布于:天津市券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