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九一三”事件爆发之后,党中央多次召开重要会议进行研讨和部署。
某次会议间隙,中央军委的休息室里聚集了粟裕、肖克、李达、杨得志、宋时轮、杨成武等多位资深将领。众人皆是老战友,气氛十分亲切温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畅谈心中所想。
正当众将军热烈交谈之时,曾任志愿军参谋长的李达忽然忆起了朝鲜战场上与他亲密合作的邓华同志,便说:“前些日子我去了一趟成都,见到邓华同志自己拎着篮子到街上买菜,身体状况看起来相当吃力。老同志了,这样可不行啊。”
李达将军的话一出,引发了在座众将军的纷纷议论,大家纷纷表达自己的看法。
肖克与宋时轮感慨道:“他在四川那边拼命干工作,结果把身体弄垮了……”粟裕将军也坦言:“眼下我们无能为力,不如找叶帅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改善他的艰难处境,争取把他调回部队。”
杨得志听后非常赞同,建议道:“就让老宋去找叶帅谈谈,他距离叶帅较近,更方便。”
展开剩余89%自邓华将军调往四川以来,他的许多老战友和部下,通过各种渠道和场合,多次呼吁改善他的工作和生活条件。邓华得知此事时,眼中含泪,声音哽咽:“党和同志们都了解我,我真是感激不尽!”
1960年,邓华将军被安排转业至四川,担任四川省副省长一职。
面对组织调动,邓华将军一贯坚决服从,从未提出异议。准备赴任之际,毛主席托罗瑞卿总参谋长转达了一番话:
“犯了严重错误,要认真认识并改正,但切勿垂头丧气,要保持积极心态,争取早日改正错误。”
听罢毛主席的嘱托,邓华将军内心深受触动,感受到毛主席的关怀与殷切期望。随后,他带着家人踏上南下的列车,满怀信心前往新岗位。
抵达四川后,邓华将军受到了当地领导同志的热烈欢迎。作为副省长,他主要负责农机工作。然而,作为一名长期在军队任职的军事干部,邓华对地方事务尤其是农机领域较为陌生。
他深知这个岗位需要专业知识,自己不熟悉相关领域,难以胜任工作。为此,邓华派秘书从书店购来大量农机机械方面的书籍,决心系统学习充电。
学习之余,他没有把学习和调研割裂开来,而是结合实际调研,边学边查缺补漏。
一些同志见他如此卖力,劝他:“你只是挂名副省长,别操心太多,先养好身体吧。”
邓华却坚定回应:“我既是共产党的干部,吃的是人民的饭,我就要为人民办实事,别的我不必多想。”
说到做到,邓华将军身体力行地投入工作。
随后,他和秘书踏上调研之路,走遍各地,实地考察农业、农机具、工业生产及农民生活情况。他写成调研报告上报省委。
省委领导高度评价邓华同志:“他来川不久,跑遍了大部分地区,了解情况深入,是有发言权的好同志,值得我们学习。”
1962年8月,邓华赴北京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及中共八届十中全会。这是他自1959年事件后首次出席党中央会议,他仍保留八届中央委员资格。
会议期间,他遇见了多位老战友,大家对他的境况关怀备至,并叮嘱道:“好好等待时机,千万不要自暴自弃。”
邓华笑着回应:“我哪是那样的人!”
会议持续整整一个月,除开会外,他多在住处潜心研究材料、看报纸,避免随意串门。但遇到老战友上门,他也热情接待并回访。
返回四川后,邓华身体状况迅速恶化,不得不住院治疗,历时一年多,直到1964年4月出院。
这次生病经历使邓华将军更加坚定了努力工作的决心,立志为百姓谋福利。
一次视察中,他发现川东、川西山区因缺电,粮食加工机械难以使用,部分机械即使买得起,价格也过高。
得知情况后,邓华立即致信省农机研究所,要求研发一种“不用电、轻便、价廉又高效”的机械,满足山区农民加工农副产品的需要。
不到半年时间,省农机研究所按邓华要求成功研制出新型机具,受到当地农民热烈欢迎。
1965年10月底,邓华在川东北达县途中,突然接到省委电话,急令他赶赴重庆参加会议。
会议期间,省委第一书记廖志高找到邓华,告知:“彭德怀同志将来川工作,任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副主任。”
得知此消息,邓华点头称是,内心激动异常。
邓华对彭德怀元帅怀有深厚感情,两人曾在抗美援朝并肩作战,彼此敬重,结下了不解的战友情谊。
邓华非常渴望与彭老总见上一面,谈棋论道,但深知现实条件限制,心知这种会面难以实现。
1965年11月30日,彭德怀抵达成都,住进永兴巷七号。
一次偶然机会,彭德怀得知邓华也住成都,傍晚决定带着警卫参谋前去探望。途中,彭老总停步回家,明白此时见面可能给邓华带来麻烦。
此后,两人未再见面,各自忙于工作。
在邓华在四川工作的同时,远在北京的毛主席依旧牵挂着他。
1968年某日,一名军装工作人员找到邓华,传达党中央通知:请他前往北京开会。
邓华难以置信地拿起电报,细看内容:
“请即通知邓华同志于10月11日来京,参加八届十二中全会。”
读着读着,思绪万千,眼眶湿润。
会议在京西宾馆举行,邓华按号坐好,望着台上毛主席,感激满怀。老战友们纷纷告诉他:“毛主席亲自点名要解放你。”
会前,毛主席扫视会场,问道:“邓华同志来了没有?”
邓华立刻起身答道:“来了!”
毛主席笑言:“好久不见了,邓华同志。在四川几年没人说你不好。允许犯错,允许改正嘛……”
会议于10月31日结束,邓华没有久留,便返回四川。
回川后,他全身心投入工作。省革委负责人委托他主管农机工作,重点发展柴油发动机生产,解决农业机械动力问题。
面对资金短缺、设备有限、技术力量薄弱的困境,工作极具挑战。邓华曾坦言:“我没什么乌纱帽,也不图升官发财,干事就是无私无畏。”
为解决资金和材料问题,邓华多次与单位领导沟通,尤其是军工企业。军工企业尊敬他,答应支持完成任务。
工作中,邓华始终深入一线,了解实际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办事效率极高。
在上级领导正确指导及各部门支持下,几年间,邓华与四川农业机械工作者携手,为四川农业机械化及小化肥生产做出重大贡献。
资料显示:
仅三年间,全省建成投产一百个小氮肥厂,满足需求;每亩农作物施用化肥量由十余斤提高到八十斤。
到1975年,柴油机年产能从十多万马力跃升至一百万马力。
四川人民始终怀着深深敬意和感激,铭记邓华将军的贡献。
在四川工作的同时,邓华的众多老战友时刻关心他的状况,通过多种途径了解他的情况,并积极为他出谋划策。
1971年“九一三”事件发生后,老战友们得知邓华境况,纷纷计划将其调回部队。
粟裕将军提议:“眼下我们无能为力,是否请叶帅帮忙,看能否改善他的处境,争取调回部队。”
宋时轮等人也曾去找叶帅商谈,然而因多种原因未能如愿。
1976年后,党中央任命邓华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不久,他参加了中共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继续当选为候补中央委员,并加入新一届中央军委,任军委委员。
在京西宾馆参加军委扩大会议时,邓华见到许多老战友,大家谈笑风生。
得知洪学智将军的情况后,他向中央军委建议:“洪学智同志是难得的将领,应当调回部队。”
中央领导采纳了建议,洪学智也参加了此次会议,与邓华重逢。两位老友紧握双手,彼此叙说近况,约定会后共饮一杯。
处理完工作后,邓华全力投入学习军事科学著作,努力弥补离开军队期间的知识空白。
正当他准备大展拳脚时,却因身体原因再次住院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治疗,身体逐渐好转,床头又堆满了军事书籍。
1979年10月26日,邓华赴广州疗养,并受邀撰写纪念海南岛解放三十周年的文章。
1980年春节前后,彭德怀元帅的夫人浦安修专程来广州探望邓华。
当时浦安修正审阅《彭德怀自述》,并将抗美援朝部分送请邓华过目。
邓华阅读后评价:“内容实事求是,没有夸大。”
临别时,浦安修再次探望邓华,两人促膝长谈。谈及彭老总,邓华深情道:“彭总对我很好。可惜我帮不上你什么,真遗憾。你要保重身体。”
浦安修也感动回应:“别这样说,我很好,只盼你早日康复。”
晚年,尽管身体不佳,邓华依然关注国家和军队建设,时常提出建议供党中央参考。
1980年7月3日,邓华将军因病辞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和深厚的敬意。
发布于:天津市券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