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教育 母实业”
——实业家张謇的家风故事
研学笔记
在张謇故居濠南别业的三楼,有一块石屏静静矗立。石头颜色纯白,形状规则,质地坚硬。两面镌刻有文字,正面是《倚锦楼石屏铭》,背面是《家诫》。张謇以石寄志,希望子孙的品格如同这块石头一样纯洁、高尚,让美好的家风家训能代代相传。
展开剩余91%本期“寻根家源”项目家文化研学笔记介绍南通张謇家风家训故事。张謇的《家诫》并非完全照搬古代名人家训,而是对家训内容进行辑录与凝炼,最终形成自身风格的教子书。张謇的《家诫》对其子孙后代的影响深远,对今人也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人
物
简
介
张謇(1853~1926),字季直,号啬庵。江苏南通人,生于江苏省海门直隶厅长乐镇(今江苏省南通市海门区常乐镇)。光绪二十年(1894年)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江苏五才子”之一。
张謇是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主张 “棉铁主义”“实业救国”,在南通兴办了一系列文化教育事业,开创了唐闸镇工业区,使南通成为我国早期的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基地之一,城市建设按照一城三镇的格局,成为长江下游的重要商埠和苏北的经济、文化和政治中心。
实业教育为救国
张謇高中状元这年,正是家国多事之秋。这年,张謇父亲张彭年病逝,张謇奔丧回家,丁忧三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中国仓促应战。次年,守孝在家的张謇得到甲午战争中国失败、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消息,义愤填膺,他在日记里写道: “……和约十款,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得失无论矣……”日记还摘录了《马关条约》的主要条款。
面临日益严峻的民族危机,救亡图存的强烈愿望在张謇心中陡然而增。他认为: “中国振兴实业,其责任须在士大夫。”于是,决心脱离仕途官场,投身实业与教育。张謇首先在南通唐闸规划筹建大生纱厂,迈出抵制帝国主义经济侵略的第一步。
大生纱厂码头
张謇历经艰辛创办的大生纱厂开工后,产销两旺,声誉日隆。决定扩大生产规模,创建产棉基地,开发黄海滩涂,实现工业生产与农业生产顺利对接。十年磨一剑,张謇创办的通海垦牧公司,把9万多亩荒滩改造成了良田。欣喜之际,张謇泼墨挥毫,在公司望江楼书写楹联一副: “多把芳菲泛春酒,已见沧海为桑田。”随后,张謇又兴办了大生二厂、三厂、八厂, 成为当时中国的棉纺大王,还开办了铁厂、油厂、面厂、酒厂等30多个民生企业。民国初年,时人评述中国实业有“南张北周”之说,“南张”指南方实业家张謇,“北周”指北方实业家周学熙。
张謇用实业所得,大力兴办普及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以至大学教育。张謇认为: “一国之强基于教育。”在南通,张謇兴办了中小学校370多所,各类职业学校10多所,创办了养老院、盲哑学校、育婴堂等16个公益慈善机构。
张謇在城南白衣庵建造的养老院
百年兄弟老逾亲
张詧(1851~1939)
张謇兄弟五人中,对其帮助最多的是其兄张詧。张詧在家排行老三,张謇是老四,两人只相差两岁。张謇因祖上连续三代无人考取功名,故冒用他人名义获得学籍,参加科举考试,后被人要挟,张家为此债台高筑。张詧“自废举业”,协助父亲种田和做小生意,将读书机会让给比他小两岁的张謇。年轻时,三哥张詧成为张謇的依靠对象。游幕在外的张謇,每次辞别家乡,张詧都要相送很远, “弟兄相送远于野,行行且止心旁皇。”
张謇高中状元的喜报
张詧捐官在江西任职,临时借调在京城时,曾与父亲共同力劝张謇参加1894年恩科考试并荣获状元。张謇在南通办厂、办废灶兴垦、办教育等一系列事业,人手缺少。在张謇“力劝引退”下,1904年,张詧终于回到南通,开始襄助四弟施展宏大抱负,践行棉铁主义和村落主义。来到南通近距离接触过张謇的日本友人内山完造,有过这样动情的描述: “年逾古稀的张謇对其兄极为尊敬和照顾,每次都亲自搀扶他上下黄包车。”两人兄弟相长、一内一外、分工明确、合作甚笃,遇到矛盾时也是以大局为要、事业为重。如此精诚合作的兄弟,正是张謇作为状元企业家干出如此伟业的重要缘由之一,也是社会活动家的张謇能抽身投入不断演进的政治活动的条件之一。
诫子之书
撷英集萃
张謇手书《家诫碑》
张謇的《家诫》刻写在一块石质屏风上,最初放置于东奥山庄倚锦楼前的庭院内,更容易引人注意。不管有心无心,石屏就在这里,来来往往总会映入眼帘。儿孙们进进出出,《家诫》也促使他们不断地进行内省,乃至客人来来往往,都会受到感染。
通常,家诫家训都是由长辈撰写的,而张謇则辑录了 七则古人的诫子名言,将其按照朝代顺序精心编排在一起,并在起首处用一小段文字说明选录的缘由与目的。张謇的《家诫》篇幅不长,全文如下:
我之爱子孙,犹之古人也;爱之而欲勉之以进德而继业,亦犹古人也。与其述己意,毋宁述古人。乃掇古诫子语,书庭之屏,俾出入寓目而加省。若先世言行之足资师法者,自有《述训》在。
董生有云:“吊者在门,贺者在闾。”言有忧则恐惧敬事,敬事则必有善功而福至也。又曰:“贺者在门,吊者在闾。”言受福则骄奢,骄奢则祸至,故吊随而来。
——汉朝·刘向
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慆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三国·诸葛亮
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
——三国·王脩
百世小人,知读《论语》《孝经》,尚为人师;若能保书,终不为小人。谚曰:“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南北朝·颜之推
凡门第高,可畏不可恃。立身行己,一事有失,则得罪重于他人。门高则骄心易生,族盛则为人所妒。懿行实才,人未信之;少有疵累,人皆摈之。
——唐朝·柳玭
立心以忠信不欺为主本,行己以端庄清静见操执,临事以明敏果断辨是非。
——宋朝·胡安国
勿妄与人接。只是勤俭,循之而上,有无限好事,吾不敢言,而窃为汝愿之;反之而下,有无限不好事,吾不欲言,而未免为汝忧之。
——宋朝·朱熹
这些文字包含了修身、治学、为人、交友等人生修为的主要方面,张謇在浩瀚书海中精心挑选辑录了这些名人名句,有的是原句,有的是经过整理再加工,最终形成别具一格的教子书。之所以这样,是张謇认为 “与其述已意,毋宁述古人”。过去名人的话比自己的话更具经典性,更有说服力,因而也更能引起子孙后代的重视。
▲张謇之子张孝若
张孝若把自家的家风,提炼为 “安贫乐道、独立自重”八个字。张謇不少个性品质,传承于其务农兼做瓷货小生意的父亲张彭年。他如父亲一样酷爱读书,乐善好施,忍辱负重,豁达大度。在张謇身上不时看到其父的影子,张謇同时还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儿孙们。张孝若为此曾回忆说: “他(张謇)穿的衣衫,有几件差不多穿了三四年之久,平常穿的大概都有十年八年。每天饭菜,不过一荤一素一汤,没有特客,向来不杀鸡鸭。”
张謇的言传身教给家人留下极好的影响,张孝若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留学回国后,在南通创设自治会,希望以全民自治的模式经营南通。1923年,张孝若作为北洋政府所派专使对英美法等10国进行实业考察,回国后被任命驻智利国公使。1926年被任为扬子江水道委员会会长。张謇逝世后,张孝若继承先志,承担起经营建设南通的重任。
张謇儿媳陈石云、嫡孙张绪武
张謇的儿媳陈石云曾回忆说 “公公虽身处高位,平时却总教育我们要刻苦勤俭,并以身作则,不该花的钱多一分也不花,但用于南通地方自治事业,特别的公益教育事业,即时花费数以万计也毫不吝惜。”
张謇的嫡孙张绪武在画传《张謇》的后记中说: “抚今追昔,我更加怀念祖父张謇和英年早逝的父亲张孝若,也备加珍惜改革开放后的大好形势。可以告慰祖父的是海内外的张氏后人没有辜负先人的遗愿,都在各自的岗位上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着自己的力量。祖父穷尽一生,苦心经营的南通,在新中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祖父当年梦寐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理想正在变成现实。”
张
謇
故
居
1903年,张謇曾在常乐镇西市建造抚海垞,翁同龢为之题字,乡人称其为状元府。1915年,为了事业的需要,张謇在南通濠河之畔建造濠南别业。“别业”,相对抚海垞而言,是另外一个住所的意思。
张謇“扶海垞”旧址
濠南别业是一座融园林和住宅为一体的建筑群落。主体建筑位于宅院中心,是一座英式4层楼房,红色基调,坐北朝南,2000多平方米,由著名建筑师孙支夏设计建造。这座大楼是中国近代吸收西洋建筑艺术的典型作品,被录入《中国建筑史》。目前,主体建筑二楼和三楼被辟为南通张謇纪念馆的陈列室。张謇的《家诫》石碑陈列于三楼厅堂。
濠南别业外景
张謇的《家诫》诚如宅后濠河,源远流长,滔滔不绝;又如堂前紫藤,根深叶茂,生生不息,而在他生于斯长于斯的南通,这份诫训早已融入城脉,代代相承。
阅读推荐
《张謇传》
张孝若 著
岳麓书社
K825.38/1236-35
总馆文献借阅区 可供借阅
本书是张孝若为其父亲张謇整理资料完成的传记,其中收录有张謇个人日记、信札和诗文等手稿资料,参以相关近代史料,考辩宏富,论述公允,是近代史研究的典范之作,也是读者欲了解张謇生平的必读之作。
《百年张家:张謇、张詧及后人鳞爪》
张光武 著
东方出版社
K820.9/1291-2
总馆文献借阅区 可供借阅
本书作者为张詧之孙,张謇侄孙,通过张氏家族第三代的视角,以亲历亲见亲闻,讲述这个百年家族在艰难时世中的前行履痕,求证“君子之泽,五世而斩”魔咒的破解之道。
*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料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著者所有。
上海市杨浦区图书馆
发布于:北京市券商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